输液防脑中风悠着点输液风险远高于吃药-广州养生网
当前位置首页 > 四季养生 > 输液防脑中风悠着点输液风险远高于吃药

输液防脑中风悠着点输液风险远高于吃药

来源:广州养生网 发布时间:2019-07-14

前不久,西安发生了一件感人的事儿。西郊一辆公交车在正常行驶的过程中,司机突然感觉身体不舒服,他立即把车安全地停靠在路边,让车上的乘客先下车,而他自己被送往医院后却因脑中风医治无效不幸去世。

此事件再次引起人们对凶险疾病脑中风的关注。

对于脑中风我们并不陌生,赵本山大叔拍摄《乡村爱情3》时就曾因此病紧急住院。陕西省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韩祖成主任医师告诉记者,脑中风的学名叫脑卒中,是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性疾病。有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型。脑梗塞、脑梗死、脑血栓都属于缺血性脑卒中,脑出血是出血性脑卒中。

作为中老年人主要致死性疾病之一,脑中风的预防知识是最受关注的。通过输液预防脑中风——这种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否科学呢?韩主任表示此法不建议推而广之,输液有风险,老人需慎重。

现象:

冲血管成了“流行风”

每值换季癫痫大发作如何治疗,各大医院的输液室往往人满为患,很多老年人选择通过打吊瓶方法来预防中风。

65岁的张女士就是坚定的拥护者之一,她是西安市一家电子研究所的退休人员,平日里,经常和几个关系要好的姐妹锻炼、聊天。而去医院输液预防脑中风也成了她们之间约定俗称的事。

4月初的一个上午,记者来到张女士告知的西安南郊某社区医院,看到几位老人坐在一起,一边输液一边聊天,其中一位老人告诉记者,她已经坚持输液三四年了,就是为了预防脑血栓。“我们输液的药物有血栓通、血塞通、葛根素、丹参、脉络宁、红花等,这些药物有活血化淤、降低血黏度的作用。我身边的老年人,10个老人8个都有心脑血管疾病,打打吊瓶、疏通一下血管,应该对预防有好处吧。”

记者调查发现,有这位女士这样想法的老人挺多的,而很多医院也提供这样的服务。

专家:

此种预防之道要慎重

据记者了解,除了一部分患者是医生嘱咐输液外,还有的是主动要求医生这样做。对于这一做法,韩祖成主任表示,注重健康,注重预防的态度是应该肯定的,根据个人情况,特别是针对中风危险因素,适度输液对预防脑血栓形成具有益处,特别是加入某些含有活血化淤的中药提取物。但使用要因人而已,不建议推而广之。

目前输液主要是用活血化淤、降低血黏度、抗血小板聚集功效的药物,如血栓通、血塞通、脉络宁、丹参等。而一个疗程的输液,花费几十元甚至几百元,但效果并不一定明显,有时只能得到事倍功半的作用,甚至产生副作用。

另外,脑血栓的形成是由于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吸烟等因素导致动脉粥样硬化,使血管狭窄、闭塞而产生的。在发病的急性期输液能使药物直接进入静脉血液,起到治疗作用。但药物会很快代谢掉,因为这些药物半衰期均不超过5个小时,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,输一次液可以预防很长时间的脑血栓的发生。因此,病情平稳时则没必要采取输液的方式。

至于有人说输液能够清洗血管,从而预防脑血栓的发生,这完全是一种自我安慰。还有睡眠性癫痫的症状,输液不当,可能会造成微粒污染、过敏、并发炎症等副作用。对花粉过敏者来说,应慎用丹参、红花、银杏叶等活血化淤的药物,如造成过敏反应,后果不堪设想,轻者造成过敏性哮喘、过敏性休克,重者可能造成死亡。

对于出血性脑性中风患者,输进扩张血管的药物可能反而会加重病情。

养生:

不偏信 不盲从

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我们已身处“吊瓶森林”。 2009年一年,中国医疗输液用了104亿瓶,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每年输了8瓶液,远远高于国际上2.5―3.3瓶的水平。

输液本身还有很多风险,其风险是远高于口服和肌肉注射的。

输液可能增加感染机会和发生输液反应,引起发热、肺水肿、空气栓塞等,严重者可影响肝肾功能,还有用中药制剂输液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情况;

如果选择的诊所输液时消毒不严,很容易把皮肤上的细菌带进血管,营养物质丰富的血液就会成为细菌迅速繁殖的温床,进而诱发静脉炎;

输液过程中,进入血管内的杂物可引发血液感染,造成血管内皮损伤,损伤之处可导致脂肪沉积,使动脉粥样硬化,久而久之会形成新的梗塞;

对于有心脏问题的老年人,输液有可能增加心脏负担,诱发心衰。

韩祖成教授指出,重视养生,重视预防保健的理念值得倡导,但也不可偏听偏信,良好的养生素养需要长期的知识积淀及持之以恒的坚持。

预防心脑血管疾病,应从生活方式上把关,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、心理平衡、戒烟限酒、不滥用药物、不久坐、不急躁,才是预防之道,而脑中风的高危人群应及早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及药物预防。


上一页:糖尿病绝对不能吃哪些肉怎样吃肉才能既营养又不升血糖呢
下一页:全球公认的18个长寿秘诀
友情链接:
郑州康好医院预约 郑州癫痫病医院 成都癫痫病医院
版权所有@广州养生网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,入有违反,追究法律责任。